语雀四岁了
( 语雀研发同学云澹元旦期间在广州途中拍摄 )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
忙忙碌碌,又是一年。
再过两天,语雀就四周岁了。
新的一年即将来到,趁此机会,和大家分享一下,过去一年语雀都做了什么,以及背后的小故事~
截止到目前,语雀迎来了超过 600 万用户。
全年,完成了 273 次迭代,上线了 200 多个新功能。
其中,最重要的是语雀编辑器的重大升级。
文档编辑器 UI 4.0 发布,想要给大家提供“自然、舒服的编辑与阅读体验”;
画板编辑器将思维导图、流程图、绘图合体,给作者更自由便捷的编辑体验;
表格编辑器上,我们推出了全新产品「语雀数据表」,本质是拥有可视化能力的数据库,相比传统表格更加灵活轻盈。
知识库迎来了目录和自定义首页的改版,以及全新的「暂存箱」功能。
另外,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使用语雀,我们推出了多种模板,其中不少来自语雀资深用户的贡献。
「小记」经过多次迭代,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的“碎片化-结构化-体系化”的重要一环。
在客户端方面,桌面端告别 0.x 时代,发布了 1.0 预览版本,我们还推出了支付宝小程序,而移动端正在路上。
在这背后,语雀又经历了什么?
一直以来,编辑器是语雀的基础和核心所在,对它进行改动,就意味着要挑战已经形成的用户习惯。
在业界,近年来文档编辑器有几大趋势,第一个是极简主义,最大程度的去掉工具栏,追求创造时的沉浸感;第二个是 All in one ,虽然工具栏精简了,但功能反而增加了,各种文档类型和第三方功能都需要支持嵌入文档和编辑;第三个则是快捷键功能入口,因为既要极简,又要增加更多功能集成,于是快捷键应运而生,在此之上,甚至可以做到全键盘输入。
在语雀,这些趋势经产品设计有选择的思考吸收,最终沉淀为语雀编辑器的理念:自然编辑、舒适阅读。
自然 & 舒适是从精神层面(即感受、情绪)来描述使用语雀后的感觉,这种感觉如行云流水一般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。即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,不要让用户思考,轻松愉悦地完成知识创作、沉淀和消费。
传统的文档写作模式主要在格式调整和排版上,用户需要耗费较大的经历做格式调整。新版编辑器希望弱化格式修改,让用户更专注于创作内容本身。在阅读上更加智能和可交互化,希望每个阅读者都能获得最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比如,在新版编辑器中,创作者将不再有纸张的束缚,创作不止于文字,舞台,也不止于一张纸,也就是“去纸张化”。
但其实,关于要不要进行“去纸张化”,团队内部进行过激烈的讨论。
正方认为,编辑页 A4-like 的背景,强加给了用户非常浓烈的 word 排版心智;反方则认为,纸张 + 工具栏是新时代的笔墨纸砚,更能激发“书写”这一动作。到底什么是创新的边界,哪些传统应该继承?这些讨论甚至吸引了外部兄弟团队同学的参与。
像这样的讨论还有很多,几乎每一个产品和功能在具体做之前,都会进行这样的讨论,又叫 Quick Talk,在里面大家各抒己见。
“文档优先”的理念,语雀不止停留在口头,更是身体力行的贯彻执行。
“不堪重负,顾此失彼。”
在产品的背后,语雀产品负责人子溯曾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语雀一度什么都想做。
2021 年初组织调整,语雀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对于各种发展方向,做了很多探索。
结果就是,最多的时候,大小子产品能够多达 30 几个,同时在跑的项目也有 10+ 以上。
轻灵,是“语雀”这个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想象,但如今的语雀就好像一头笨重的大象,想转个身,却发现难以掉头。
比如在图形编辑器上,就推出了思维导图、流程图、绘图等好几个图形编辑器,不但维护困难,想要再增加类别,更是难上加难。
痛定思痛,团队终于将几种图形编辑器合并,推出了「画板」。语雀画板不会是有着太多上手门槛的专业画图软件。它是可以帮助写作者自由表达、尽情发挥创意的画图工具。
从工具和研发的角度,思维导图等图形都可以抽象成“图形”和“关系”,这样研发只需要维护一套通用逻辑,底层能力是通用的,有利于以后的升级维护。
对于用户来说,他可以在同一个画板里插入不同类型的图形,大大丰富了创作的范围,实现过去难以做到的操作。
当然,大部分用户一张图只用一种类型,这种改变对他们是无感的。
像这种用户无感,但底层进行大扫除和重构的动作,这一年来语雀还做了许多。
2020 年底,语雀小记上线。最初,它想解决“如何快速写一篇文档”问题,尽力将写文档的门槛降到无限低。
作为一款随手记产品,市面上功能类似的产品这么多,甚至系统自带的已经做得很好了,为什么语雀还要执意要再去增加一种文档类型?2021年,小记给出了答案。
小记与文档打通,新增标签和归档能力,它们支撑起了碎片化信息记录「来-理-去」的模型:
来:营造快速,无干扰的信息录入环境,随时随地快速记录;
理:信息记录之后,需要对其整理和组织,将具有长效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;
去:筛选出来的信息需要进一步整合,信息和信息之间需要建立联系,服务于某个特定的知识结构或主题。
这个理念,与卢曼卡片盒笔记,以及 PARA 方法的理念不谋而合,两者都是鼓励碎片化的记录,但需要根据领域或主题进行链接或聚类,并形成结构化输出。
利用小记这个碎片化信息记录工具,内容以零碎的形式记录下来之后,能够以一个较为整体的形式输出到语雀的知识结构中去。
正因为小记需要随时随地快速记录的特性,使它成为客户端的重点功能,在小记还在内测的时候,桌面端就提供支持,后续还推出了一键新建小记等功能。
小记的来理去理念,其实还和桌面端的研发负责人达峰有点关系。
8 月份的时候,他在内网语雀发了一篇文章,介绍他是怎么用语雀做个人管理的,里面就主要用到小记。
他会用小记汇聚来自钉钉、邮箱、线下等各个渠道的消息,进行分类整理,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。并把一些事项根据优先级列为待办,来管理的日常生活和工作。然后定期清理失效的信息,把长效的信息整理成结构化的语雀文档。
他的这套做法,经过抽象和提炼,就成为现在的来理去理念。
和小记一样,被用户开发出新玩法的产品,还有语雀在 2021 年新推出的数据表。
数据表看上去很高大上,但它和我们常见的表格相比,只是多了两个约束:单元格不能合并、同列数据格式必须一致。
有了这两个约束,表格就升级为“数据库”,可以做更多的事情,也为文档增加了更多可能。
近年来,这种数据表在国外掀起一波风潮,被很多新兴科技公司所青睐。
语雀同样认为这种新产品会是未来文档的重要一员,于是顺势推出了自己的数据表,但必须承认,它太新了,以至于不知道它最合适的使用场景在哪里。
有一段时间,数据表的产品同学阿默经常因此而苦恼,但来自一些喜欢尝鲜的用户给了他很多启发。
来自首展科技的项目经理邵总,用数据表来做项目管理;来自语雀天使用户的@臻默(huasonliu),用数据表来搭建朋友圈的人脉广场,甚至还用它来管理私人的衣帽间;还有人用数据表来管理自己阅读的书单,甚至用它来收集喜欢的云彩。
阿默选取其中的优秀案例制作为模板,希望能帮助到想尝试数据表的用户。
像这样用户和产品携手前进的故事,在语雀也还有很多。
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语雀的 2021 年,陪着语雀一路成长的子溯的回答是:重新出发。
11 月开始,镜同和子溯等各业务和方向的负责人,聚在一起多次讨论两个问题:语雀到底是什么,语雀接下来要做什么。前后加起来,讨论了四十多个小时。
讨论的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。语雀发源于对内部文档协同的支持,这是无法动摇的基本盘;在对外开放后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喜爱,也坚定了语雀面向个人的决心;而语雀还认可“让知识流动起来”、“最好的输入是输出”,这样的理念亦难以割舍。
上面几点其实对应着语雀的三个能力圈:团队协同、个人知识管理、知识分享与交流,这里面的哪一个对语雀都很重要,它们相互独立同时又有交集,很多产品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场景,这给产品设计带来了极大负担,导致很多能力无法顺畅的展开,或者在某些决定上做妥协。
讨论过后,这三个圈仍然在,但会更加独立发展,希望能打破束缚,让语雀接下来围绕着不同的场景能够更纯粹的演进。要时刻想清楚每个场景,以及能力做透到什么程度,功能不在多,而在精。
在外界看来,语雀的口碑还不错,但团队同学深知,部分功能的用户使用成本依然很高,同时有很多功能做出来以后,后续的很多优化跟进都没有到位。
12月,隆冬来临。
语雀升级了一直以来的“微优化小组”,将其与其它几条线并列,玉伯将亲自担任小组负责人,去推动解决平时一些可能被忽视的用户体验问题。
新的一年,重新出发的路上,如果能有你的陪伴,那太好了。
下周,语雀四周年活动即将来袭,敬请期待!
--- 往期推送 ---
👇🏻 关注 👇🏻